2024年5月17-19日

郑州国际会展中心

00

新闻中心

河南十部门印发方案,事关乡村学校!

责任编辑:HEEE 发布时间:2023-09-08

为深入实施乡村教育底部攻坚,走中国特色乡村教育发展道路,推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提档升级,促进乡村学校(含中小学、幼儿园)特色内涵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日前,河南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印发《河南省乡村学校“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明确,要通过乡村学校为期三年“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推动实施8类实践活动,遴选500门主题实践活动省级精品校本课程、300所省级最美乡村校园、200所食育实践省级示范校,建设1000个左右以种植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活动形式多样、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资源丰富、运行机制健全的主题实践活动体系,师生参与规模持续扩大、素质能力明显增强,主题实践活动增进学生自信、提高科学素养、牢树健康观念、增强体质体魄、提升审美情趣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乡村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打造叫得响的河南乡村教育品牌。

《实施方案》指出,学校和班级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种植活动,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种植一种“绿宠”,亲自动手参与种植全过程;各地各校要推动多学科教育教学融入种植元素,各地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不断丰富主题实践活动载体,全面提升“五育”并举成效;各地各校围绕乡愁、乡情、知农、爱农主题,创新开展思政教育,强化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认同;各地各校要在种植行动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厚植学生科技兴农、科技强国的家国情怀。

《实施方案》指出,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河南食育试点工作范围,在食育实践基础上,推动构建食育校本课程体系,遴选一批省级食育实践示范校;要动员广大学生以丰富多彩的植物为素材开展艺术创作,鼓励各地各校将获奖作品集结成册出版,并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展示展播推介;要以学生自种植物为主要素材,开展最美教室建设,开展最美教室、最美乡村校园创建评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要鼓励广大学生配合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水利、科技等部门,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携手共建绿色环保、生态友好的美丽家园。

一起来看全文

↓↓↓

河南省教育厅等十部门

关于印发《河南省乡村学校“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的通知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省直管县(市)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生态环境局、水利局、农业农村局、卫生健康委、体育局、乡村振兴局、科协,省教育厅直属实验学校:

现将《河南省乡村学校“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河南省水利厅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河南省体育局

河南省乡村振兴局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2023年8月25日

河南省乡村学校“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乡村温馨校园建设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质量乡村教育体系推进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等部署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教育底部攻坚,走中国特色乡村教育发展道路,推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提档升级,促进乡村学校(含中小学、幼儿园)特色内涵发展,不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乡村学校硬件达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乡土资源育人优势,依托种植实践厚重载体,注重多学科融入、多空间拓展,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独具乡土特色的教育新样态,积极推动乡村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确保农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活动理念

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理念。立足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和土地上滋养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学校开展“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引导每个学生利用劳动实践课或课余时间,就近就便种植一种本土花草、果蔬、中草药或农作物等作为自己喜爱的“绿宠”,全过程参与选种、育苗、养护、收获、烹饪、深加工等各环节,其间融入思政、生物、科学、地理、历史、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健康等多学科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落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要求,发挥河南中医药资源大省、文化大省的独特优势,推广我省独有的“依食而养,借食而育”的“食育”理念,使学生跳出书本走进实践,开展植物成长记录、烹饪实践和田野调查,再回归书本,达到学思结合、知行合一。通过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力争从绿色种植的小切口入手,找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农业文化和习俗、扎根乡村大地、体现耕读特色的“五育”并举结合点,做绿色、根性的教育,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培育乡村学生知农、爱农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情怀,让乡村学生“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从内部构建起乡村教育自信,不断优化适合乡村孩子成长的育人环境,让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为建设教育强省作出应有贡献。

(三)基本原则

1.坚持立足乡土,因地制宜。脚踏实地,聚焦乡土,深入挖掘乡村原野大地、田园牧歌等自然环境资源和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等社会人文资源中的育人元素,推动主题实践活动同当地气候物种环境相适应,同当地农事农季农俗相协调,同当地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体现乡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

2.坚持以小见大,节俭务实。坚持小切口、矮门槛、低成本,通过人人种植一种小“绿宠”,开展主题大教育,让每所乡村学校的每一位师生都可参与。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就地取材和各类资源集约使用,节俭务实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坚持本土化,杜绝“高大上”,避免片面追求景观化和铺张浪费。

3.坚持实践底色,价值引领。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景,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

4.坚持融入课程,拓展空间。围绕种植实践,秉持课程思维,多学科交互融合,多视角审视挖掘,充分利用乡土资源服务校本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从学校校园到家庭庭院、从课堂教学到田野实践、从线下操作到线上交流等,多场景、多维度开拓主题实践活动空间,丰富“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四)工作目标

通过乡村学校为期三年“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推动实施8类实践活动,遴选500门主题实践活动省级精品校本课程、300所省级最美乡村校园、200所食育实践省级示范校,建设1000个左右以种植为主的劳动实践基地。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活动形式多样、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资源丰富、运行机制健全的主题实践活动体系,师生参与规模持续扩大、素质能力明显增强,主题实践活动增进学生自信、提高科学素养、牢树健康观念、增强体质体魄、提升审美情趣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乡村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打造叫得响的河南乡村教育品牌。

二、活动主要内容

(一)实施“手植一抹绿,绿色沁我心”种植行动

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种植活动,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种植一种“绿宠”,亲自动手参与种植全过程。倡导就地取材、变废为宝,改造加工自制栽培器具,实现集约环保利用。学校要合理安全利用教室、走廊、广场、种植园地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种植场地以及耕种、浇灌等基础工具。要注重引导鼓励农林等专业人才参与,为师生提供专业技术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丽庭院”和“绿色家庭”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辟种植基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种植空间。

(二)推动“多学科融入,全方位探究”课程建设

在学生全员自主参与种植基础上,各地各校要推动多学科教育教学融入种植元素。鼓励学校做好相关校本课程研究,引导学生多视角探究植物科属、育种改良、栽培技术、实用价值、生长分布、传播迁徙、文学创作、艺术审美、身心康养、家国情怀等内容,获取品种比选、成本收益、产业链、价值链等初步的财商知识,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各地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推动种植教育由课堂走向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研学旅行,不断丰富主题实践活动载体,全面提升“五育”并举成效。县、市、省逐级开展优秀校本课程和案例成果展示、交流、评选,以评促建,加强相关校本课程建设,培育一批乡村教育教学成果。

(三)开展“浸润乡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思政教育

各地各校要立足乡土文化实际,通过师生共同查阅文献资料,开展乡村田野调查,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走访专家、学者以及传统工艺、传统艺术、传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全面深入了解本区域独特的人文地理、乡俗风物、乡土故事、农耕文明历史和乡村振兴实践。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农耕文明、乡土文化、烹饪文化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展览室、展示区。围绕乡愁、乡情、知农、爱农主题,创新开展思政教育,推进乡村特色思政教育校本课程化,让学生为家乡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增进学生乡土文化自信,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乡情、县情、省情、国情,强化对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认同。学校要将种植行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植物的亲密接触,实现情绪、精神、认知、社交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体会生命、体会成长、体会收获,感受生命的神奇和宝贵,秉持积极心态和坚韧毅力,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四)做强“种子迸发力量,种植点燃梦想”科学教育

坚信每个孩子都是一粒可以成长为国家栋梁的种子,在种植行动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依托科学、生物课堂和课后服务、社团活动等,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种植全过程,激发自主探索兴趣、享受科学探索快乐,推进基于实践探究的科学教育,努力在学生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引导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编织成长为科学家的梦想。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结合“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支持学校邀请农林、农技、中药材、食品工程等科研工作者和“三农”领域劳模、工匠、技术能手等走进校园,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宣讲先进模范事迹,教授种植知识技巧,传达科学前沿信息,组织学生前往涉农科研院所、企业的实验室、生产线,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多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体悟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厚植学生科技兴农、科技强国的家国情怀。

(五)拓展“食育健康强体魄,文化传承润精神”食育实践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河南食育试点工作范围。指导试点学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食育主题活动,运用传统授课、主题班会、社团活动、餐前故事、餐桌服务、烹饪实践、亲子食育、丰收节、乡土美食节等形式,深探食育内涵,拓展食育外延。通过食养帮助学生掌握食物基本常识,普及营养健康知识,学会合理膳食,养成因人因地因时而食、远离垃圾食品等健康饮食习惯,改善营养健康状况,降低生长迟缓、超重肥胖、近视等的发生率。在食育中积极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饮食文化,普及中华文明传统中的“食礼”,了解餐饮中的基本仪态、餐具使用、菜品食用等方面的行为礼仪,结合传统节日习俗、食俗,推广与传承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和民风民俗,加深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鼓励各地各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创新学生全员参与食物加工与烹饪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劳动艰辛、尊重劳动成果、激发珍惜粮食的内生动力,养成节约粮食习惯。在食育实践基础上,推动构建食育校本课程体系,遴选一批省级食育实践示范校。

(六)举办“捕捉艺术形象,展示种植风采”系列比赛

动员广大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利用课内外时间,以丰富多彩的植物为素材,开展绘画、摄影、写作等艺术创作,并适时组织开展“植物眼”绘画(含“植物拼贴画”)、摄影大赛以及“自然笔记”作文大赛等系列赛事,通过比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好特长,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欣赏艺术的敏感度和审美情趣。学校可将学生绘画、摄影等获奖作品进行装裱后,挂置在教室、走廊等墙面上进行长期展示,以增强学生自豪感、荣誉感、归属感,丰富校园特色文化,美化校园人文环境。鼓励各地各校将获奖作品集结成册出版,并利用线上平台进行展示展播推介。宣传推广一批适宜青少年阅读、以绿色教育为主题的作品,倡导举办亲子阅读等系列主题读书活动。

(七)组织“人人动手参与,打造最美校园”创建评选

以班级为主体,组织学生以教室环境布置为载体,以学生自种植物为主要素材,开展最美教室建设。鼓励学生全员参与,自主设计布置、优化提升,汇聚个人力量,形成集体特色,让教室成为学生自己的园艺房、展示厅、学习场,营造整洁优美、积极向上、温馨安全的教室文化氛围。推动各地各校最美乡村校园建设,按照宜林(木本)则林、宜草(草本)则草原则,将稻作文化、麦黍文化、中医药文化等融入校园景观提升改造。倡导师生亲自动手参与,运用好学生自种绿植元素,营造出具有乡土特色、富于田园气息、布局科学合理、景观错落有致的校园环境,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创设良好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开展最美教室、最美乡村校园创建评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学校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提升。

(八)参与“守护家乡环境,共建生态文明”环保行动

鼓励广大学生立足校园、放眼田野,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组织下,配合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生态环境、水利、科技等部门,积极参与“绿色学校”创建、“节水型校园”创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无废校园”、节能减排、争做环境小卫士志愿者等环保活动,主动参加“保护母亲河行动”、“净滩行动”、生活垃圾分类等专项活动,支持引导学生开展环保小发明小制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自我感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早早植入学生心灵,通过点滴做起的实际行动,共同守护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携手共建绿色环保、生态友好的美丽家园,积极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领会开展“绿色点亮生活,健康护佑生命”主题实践活动,对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推动乡村温馨校园建设提档升级、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将主题实践活动作为激发乡村学校创新活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要制定专门方案组织实施,一级抓一级,层层压紧压实责任,强化担当作为,带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各地要立足乡村学校在空间布局、乡土资源、研学实践资源、小班化教学条件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城区学校具备的办学特长,结合主题实践活动内容,积极组织城乡学校“一对一”结对,在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互鉴互助、共建共享。

(二)注重协调联动

各级教育、科技、财政、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乡村振兴、卫生健康、体育等部门要立足部门职责,做好涉及本部门相关工作,坚持系统思维,加强部门协调联动,整合利用多方资源,形成“师生家长共同参与、家校社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共同推动主题实践活动顺利实施。各级教育部门要抓好统筹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主题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指导学校抓好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科技部门要加强对主题实践活动的技术指导,提供相应的资源支持。财政部门要统筹相关资金,保障活动开展所需经费。卫生健康部门要开展学生健康管理工作。体育部门要整合资源为学校提供体育服务。教育部门配合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等系列行动。省科协以及市县相应部门,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在人员、技术、场所等方面为主题实践活动提供支撑。

(三)强化资源保障

充分盘活现有资源,争取利用农村闲置学校,建设一批以种植为主的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各地教育部门要将绿色种植主题实践活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课程,推动教师队伍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不断提升。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向学生免费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实践场地,提供寓教于乐、形式多样、内容契合、彰显地域特色的种植教程、知识科普、人文历史等平台和内容,为广泛实施主题实践活动提供充足智力和场地支持。鼓励农林院校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学校校园景观提升改造。

(四)营造浓厚氛围

省级教育部门将大力宣传推广校本课程评选、食育实践示范校创建、最美乡村校园创建等成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用数字化赋能主题实践活动,上线主题实践活动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开设“耕读课堂”“课程展示”“活动展播”等活动专栏,做好全省优秀活动案例展示。支持各校依托主题实践活动,发挥学生传播、学校辐射等作用,将乡村学校建设成为乡村教育、文化中心,作为宣讲党的政策理论、传播知识、文化交流、科技推广、移风易俗的重要平台,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充分发挥乡村学校教育的浸润作用。各地各校要运用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主题实践活动的典型案例、经验做法和育人成效,提高广大师生、家长以及全社会对主题实践活动的感知度、认可度,营造多方关注、大力支持的良好氛围。


企业参展申请
观众参观登记